为了深入践行《“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和《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药系聚焦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打造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思政课,提升实践育人效果,探索出课程教学与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新模式,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田间地头,这堂课让学生脚踏实地
“金银花是山东省传统道地中药材,也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推荐的连花清瘟胶囊、金花清感颗粒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材之一。品优质良的金银花,是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剂良药,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在学校的药用植物种植园里,中药系陈桂玉副教授聚焦“提升中药材种植养殖品质”“培育道地药材”“品质鲁药”的要求,为同学们解读扎实做好金银花的生产使用各个环节,保障药材品质的重要性。
陈老师说:“我校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钦德教授,一直致力于金银花、北沙参等道地药材的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与质量控制,获得‘全省金银花产业发展创新发明奖’和‘山东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指导多地建设示范种植基地超过三千亩,成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真实践行者。”一堂脚踏实地的实践课,在劳动中强健了体魄,在讲授中触动了心灵,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融合统一。站在充满药草芬芳的田间地头,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壮大的坚实基础,认识到个人发展应该融入到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去,并就此展开深入的思考和热烈的讨论。
古今结合,这堂课让专业有滋有味
在中药制药实训室里,一颗颗水丸在翻飞的药匾中渐渐成型,普通的药材完成华丽的变身,这是中药系姜仁禹副教授正在示范指导学生制作丸剂。在《中药制药技术》实训课上,传统手法与现代工艺交互相助,同学们团结协作,制作出蜜丸、水丸、散剂、软膏等中药传统剂型,亲身感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体会着中医药人独有的辛苦和快乐。同学们在古今结合的实践中,深入感受中药制药的古法传承和现代发展,思考如何推动中药制剂的推广转化,实现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校园内外,这堂课让知识生动有趣
在学校博物馆、药用植物园里,与药材的一次次碰触之后,枯燥的知识变得形象,深刻于师生脑海。在校园文化走廊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在师生的共同念诵下,成为心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在校园名人雕塑区,灿烂悠久的中医药文化,经过先辈的讲述,化为师生强大的文化自信。在《中药鉴定技术》的实践课上,师生的脚步从未停歇,从校内走向了校外,从课堂走向了社会。师生们来到中华药都亳州,在药材市场里识药材真伪优劣、查古今变化,领悟“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思想的内涵。
中药系始终坚持中医药事业与教学教育的融合发展,鼓励教师研读政策、开展企业调研,将中医药发展规划内容落于实处,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提升课程思政水平和质量。下一步,中药系将继续围绕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融入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去,培育学生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理想信念,开创校园内外、课堂上下,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