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首页 >> 最新动态 >> 正文

药植园里育匠心: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药系构建“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5-05-19   点击:

漫步在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药用植物园,百余种道地药材与特色药用植物错落有致,这里不仅是药材生长的沃土,更是中药系创新构建“劳动精神、专业知识、中医药文化”三位一体劳动教育模式的生动缩影。

长期以来,中药系深挖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中的生命观、健康观、治疗观、养生观等融入到劳动教育实践中。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实践设计,以药用植物园为依托,以中草药为媒介,推动中医药文化与劳动教育深度交融,为培养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出全新路径。

耕作实践:从课堂到地头的沉浸式劳动

“开种!”随着一声令下,药植园里瞬间热闹起来,学生手持锄头、铁锹、耙子,在划分好的种植区有序开展翻耕、除草、播种工作。从课堂走进地头,学生亲手触摸知识的温度,用汗水浇灌独立的品格,悄然打开他们对中医药实践探索的兴趣之门。

为破解传统劳动教育“季节性断档”难题,中药系创新性构建“周期化+模块化”实践体系。根据药用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季节性、连续性的特点灵活安排讲授、实践的时间,将劳动课程拆解为春种、夏护、秋收、冬藏四大主题模块,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设置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有效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以劳动实践为主,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相合,把思想教育贯穿课程始终。

成果转化:从实践田到产业链的延伸

在药植园采收回的玫瑰花进入深加工环节,"未来工匠"班学生在传统晒干烘干工艺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升级,引入热风循环烘干技术,同时探索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等现代技术,系统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玫瑰花品质的影响,推动传统中医药加工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中药系深度挖掘传统节日中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将本草智慧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创意实践,形成“节气本草+手工匠心+产业孵化”的特色路径,制作极具中医药特色的劳动产品,如玫瑰花茶、艾草饼干、叶片书签、中药香囊、贴画、滴胶等。在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中药系以项目实战检验劳动成果,“点精成金—黄精产业创新的践行者”构建“种植-炮制-食品”产业链,斩获全国高职院校“发明杯”二等奖;研发的“红韵陈香益生饮”获全国药食同源大赛优秀奖。

服务社会:从校园到社会的价值传递

用劳动成果服务于社会,彰显劳动价值的回归,中药系开展中小学生中医药研学、中医药进校园、中医药进社区、科技下乡服务,通过展示中药材标本、讲解中药知识、中药真伪鉴别等形式,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态度,展示了中药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青春风采,使学生在劳动中体悟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将劳动最光荣的精神深植于心。

从校园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劳动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物质财富,更在于用专业知识温暖他人、回馈社会。学生不仅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新时代劳动精神的践行者,这种在服务中升华的劳动观,正是“三位一体”教育模式最生动的注脚。

在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药用植物园成为“劳动育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的立体课堂。在这里,学生们用双手播撒本草种子,用智慧破解工艺难题,用心灵感悟文化精髓。新一代中药人在 "种好一株药、制好一丸药、讲好一味药" 的过程中,成长为有理想、懂技术、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工匠,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续写新的篇章。

(文/图 中药系 李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