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大年教学团队

首页 >> 师资队伍 >> 黄大年教学团队 >> 正文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药学教师团队

发布日期:2025-03-21   点击: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向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时代楷模黄大年同志学习,教育部下发了在全国高校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活动的通知,我校中药系“中药学教师团队”以其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师德师风、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2017年11月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60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之一。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创建党建工作品牌

中药系教职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建了“本草红苗培育工程”和“党员联系班级”两个党建工作品牌,使中药系学子在党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成才。老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桃李,争做“四有”好老师。培养的学生在国赛中屡获金奖,毕业生以综合素质优、基本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青睐。近来年,教师中有12人次获地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团队2012年被授予“烟台先锋基层党组织”、2015年被山东省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2011年和2018年被山东省卫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工人先锋号

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实施八大人才工程,打造优秀教师团队

依托学校实施的拔尖人才攀登工程、教学名师工程等“八大人才工程”培养体系,内培外引,建成了一支由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引领,以专家教授为核心,博士和硕士教师为主体,老中青结合,专兼职结合,德艺双馨的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8人;博士6人、硕士47人;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和青年技能名师3人、国家级中药特色人才传承人2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1人,山东省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中医药五级师承教育导师、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工作者16人。

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张钦德)证书

山东省教学名师(刘波)证书

“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张钦德

团队建有“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中药实践教学团队、省级药学专业教学团队、省级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

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山东省微课教学比赛获奖6人,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获奖4人。

“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搭建高水平专业群

1.专业群建设综合排名全国领先

组建了以中药学专业为龙头的药学类专业群,综合排名全国领先。本专业群被评为“山东省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和“山东省品牌专业群”。其中,龙头专业中药学专业是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山东省特色专业、“3+2”分段培养本科生试点专业,群内其他专业是山东省财政支持的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

2.主持制定国家专业教学标准

主持制定了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中药学专业教学标准》《高等学校专科教育中药学专业设置标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标准》《中药药剂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主持完成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项目《全国高职高专中药学专业建设规范研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计划项目《2006~2020年中医药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等。在规划与建设我国中医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导全国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领航作用。

3.建有全国唯一的中药学类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

学校在大力发展现代职业专科教育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科建设,为学校升格为职业本科奠定基础。现已建有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其中,主持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2个学科。另外,建有山东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栽培学”和校级重点学科“中药化学”,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学科体系,各学科均形成了3个以上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其中,“不同炮制方法对牡蛎化学成分及药效影响的研究”、“紫杉醇协同四物汤并增加给药剂量后抗肿瘤药效学研究”两项研究中标2017-2018年度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获省部级、厅局级科研课题64项,横向课题研究20项,起草制定《山东省中药材标准》和《山东省中药炮制规范》标准13个。获发明专利6项,研发中药保健、药食两用产品5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职教改革成果一等奖、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省中医药科学技术一等奖等6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2项。

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团队成员风餐露宿,100余天奔波在山野之间,高质量完成了普查任务。

4.建有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

建有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建有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一个国家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和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为专业群建设搭建了优质建设平台。

5.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是目前教育部唯一的部本级专项。学校党委把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校长挂帅,联合全国28所院校和企业成立了共建共享联盟,通过边建边用,将国家级中药学专业教学资源库打造成了全国优质资源共享的中心,使其成为全国中药学专业教学的有效支撑。2018年,本专业教学资源库以第2名的成绩入选国家级资源库。

6.是获得金牌最多的中医药院校

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2012年我校主持申报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药传统技能赛项”获教育部立项,制定的赛项竞赛标准被确定为国赛标准,成功承办了其中的3届赛事。学校选拔最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承担了山东省高水平协作组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选手技术高超,在已举行的7届比赛中,山东省选手区获得13枚金牌,其中,我校参赛选手获得了10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大赛获奖

7.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成果最多的中医药院校

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4门,形成了完整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主编教育部和国家卫健委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30余部,面工作岗位技能开发工学结合教材22满足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的需要。

8.毕业生就业率和创业率在全国名列前茅

专业群建设紧跟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步伐,校企共建实践和顶岗实习教学基地,成立了山东省中药学专业现代学徒制班和“漱玉平民店长班”等10个企业冠名班,形成了校企“方案共定、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模式,实现了教学与就业零距离对接。就业率在99.5%以上,专业对口率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在95%以上,平均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创业人数每年达40余人。

四、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

积极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依托学校建立的国家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鉴定基地、全国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开展了“中药炮制工”“中药调剂员”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2700余人次,获证率达100%。依托学校的“山东道地药材培育推广中心”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训6000余人次,指导药材种植3000余亩,提高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依托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受益公众达12万人次以上。

五、丰富中医药育人特色,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大力实施“二元六向七步”中医药文化育人工程,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的“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中医药文化教育宣传基地”“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年均接待社会公众3万余人次。积极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举办科普宣传165场,听众2万余人次。帮扶城乡群众防病治病、养生保健6000余人次,通过编著出版中医药科普著作、制作传统中药炮制操作技术视频片、建设专题网站、公众微信平台,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打造了“中国中医乡村行”品牌。

六、精准扶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员通过座谈交流、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等形式,对两个帮扶村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农田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并针对帮扶村下一步的建设发展需求,从农村基础建设、开发中草药种植及提供养生保健服务等方面与村负责人进行深入探讨,与帮扶村就进一步加快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初步达成共识。

主持承办了“第一期全国中医师中药炮制理论和技术培训班”,为来自全国31个省市的234名中医药师学员以及学校相关处室负责人、系部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等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邀请国家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项目专家组专家主讲四场专题讲座,并通过视频资料展演、问卷调查、集体研讨的形式,围绕中药炮制理论与中医临床、中药炮制工艺及质量、毒性饮片炮制减毒机制、中药炮制及其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培训。